福音派基督徒论坛 Fishcafe.org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信仰对话
登录

找回我的密码

最新主题
» 田哞新作:羅馬書4000字
由 林歌 周日 一月 16, 2022 8:45 pm

» 有关“归正神学”中不合圣经真理之处的辩论(一)
由 sunyangwudi 周五 十二月 08, 2017 8:35 pm

» 无奖圣经问答:matrix
由 林歌 周四 八月 25, 2016 8:44 am

» 远离基督教、做个正常人
由 timmy 周三 六月 22, 2016 1:05 pm

» 与宗教人士对话的短信记录
由 Nathanael 周二 六月 21, 2016 11:04 am

» 一层层包装的玩意
由 schleifer 周一 六月 20, 2016 2:30 pm

» 《基督教.皇帝新衣》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8 pm

» 自称是上帝呼召的传道人会有“无情型人格障碍”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4 pm

» 真正的属灵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3 pm

» 按各种标准来评价人?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1 pm

» 称杀手为弟兄,可以吗?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4:00 pm

» 没想到世上竟然有好看的中文节目
由 timmy 周日 六月 19, 2016 3:54 pm

» 家庭教会——病得挺重,伤得不轻
由 Nathanael 周二 一月 26, 2016 12:41 pm

» Casual Chat on redemption, repentance, conversion,
由 timmy 周三 十二月 02, 2015 1:11 pm

» 视频:中国教师"扬威"英国:人民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 timmy 周日 九月 06, 2015 1:45 am

» 上帝要基督徒受磨炼?并要基督徒敬拜他?
由 林歌 周三 八月 12, 2015 9:58 pm

» 祈祷的再思
由 talithakoum 周五 七月 17, 2015 3:41 am

» 残害心灵的师道观念
由 黄河边人 周四 七月 02, 2015 10:33 pm

» 一亿美金与一首绝命诗
由 林歌 周二 六月 30, 2015 8:59 pm

»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上帝是耶稣基督的样式
由 timmy 周二 六月 30, 2015 6:39 am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4 posters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Nathanael 周六 一月 16, 2010 6:34 pm




专访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创办人杨彰兴医师

用「异军突起」、「风起云涌」来形容当今北美家教会的发展趋势并不为过。顾名思义,家教会是以家庭为核心概念的,事实上,新约圣经中教会的模式就是家教会,而西方国家的第一个家教会是开始于马其顿腓立比的吕底亚家中,因此可以说家教会并不是新兴的教会模式,而是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

北美华人家教会先行者、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创办人杨彰兴医师近日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家教会的理念与落实,帮助读者朋友摘下传统的眼镜,从新约圣经中的教会元素还原教会的本来面目,盼望再现初代教会的兴旺景象,使万民作主门徒。

2004
年,经过多方祷告、检讨,杨医师毅然脱离传统教会的模式,积极推动家教会,开始寻求教会突破和改变的道路。也许,读者朋友与当年的杨医师经历同样的苦痛挣扎:

1
许多人特别是初进教会的人对于「教会」有愈来愈多的不满和失望,因为他们看到所谓的「丰盛生命」就是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仪式。由于无法适应教会生活,那些从前门进入教会的人,不久便从后门悄悄地溜出去。
2
很多教会在宣教事工上显得「有心无力」。虽知道宣教的重要,但由于要把大部分***用在自己教会的租金、维修、建堂、还债以及神职人员的薪酬,所剩经费不足以支持宣教。
3
一些牧师、传道成了教会的「雇工」,***多的信徒成了说话更有份量的「雇主」,牧师、传道在牧会时要看「雇主」的脸色行事,不敢得罪他们。这样的教会怎能把真道传开?
4
教会中的「平信徒」太多、「门徒」太少,20%的牧者同工要牧养80%的会众,导致牧长同工忙到身心俱疲,无暇顾及自身家庭和外展福音工作。
5
牧者为教会如何增长而绞尽脑汁,然而待教会人数真正增长了,牧者却又无法照顾所有的羊而导致牧养的质量降低,这种两难的局面如何打破?
6
有些教会由于人数众多,弟兄姊妹互通较少,甚至走出教会再见面也彼此不认识,而一些新成员因人多受冷落而逐渐流失。教会如何还给信徒家庭的归属感?如何让他们在信仰上变得透明化,使其能够在爱里交流、在爱里释放重担且做到彼此扶持?
7
教会的行政会议讨论冗长、福音事工执行的效率低下,使服事者的时间、心力耗费太多在次要事物上,反倒离大使命渐行渐远。教会如何精兵简政、把力量真正用在刀刃上?
8
一些教会因着对人数的盲目追求,而不满被其它教会「抢羊」、「偷羊」。教会如何打破狭隘的「利益观」、重建「国度关」,以增进彼此间的团结合作?
9
像医师护士、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必须在周日坚守岗位而无法去教会。教会如何牧养这些人群?基督徒在周间可不可以敬拜神?
10,
教会与小区的鸿沟愈来愈深,如何消除小区对基督徒、教会「与世隔绝」的误解,才能让教会走进人群、影响小区?
……

以上是对教会运作模式长期做深刻反省的杨医师所经历的问题,亦是寻求教会复兴、有心服事的读者共同关心、思考的问题。杨彰兴医师在专访中表示家教会将是点燃教会复兴之火、使万人作主门徒的关键,他愿将自己五年实践家教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盼望能引发读者的反思和探索,重新思考教会的蓝图。

记:本报记者
杨:杨彰兴医师

记:您在传统模式的教会长大,定居纽约后又担任教会的长老并推动建堂事工,那您后来为何脱离传统教会去开创家教会?
杨:我从台湾移居纽约史德顿岛后,曾在一家台湾人教会担任长老并主持建堂。当年,弟兄姊妹为了建立美轮美奂的礼拜堂纷纷慷慨解囊,使得建堂事工进展顺利。听说那是台湾人在美国东北部建立的第一个堂会。建堂完成之际,弟兄姊妹对新堂的期待很大。其实,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四处漂流」,一直借用别人的地方聚会,所以期盼很快有一天能拥有自己属灵的家。待美梦成真,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礼拜堂,大家为此感谢神,希望新堂能有一番大作为。然而,15年过去了,我发现拥有新堂的教会却未如期望般的进步发展。后来,我才得知不少教会每次建堂完成后就因产生争执而分裂,不是牧师离开,就是长执同工离开教会。所以,在大纽约地区,因建堂而使教会分裂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除了建堂,当牧师传道与长执有不同的事奉理念时亦会导致双方一拍两散的局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与现有的教会模式有多大关系?教会的未来在何方?我一直在反省。倘若这不是一、两间教会发生的个别问题,而是50%以上的教会都遭遇过的问题,那它就变成普遍的问题,是和教会体制有关的问题。我以前真的没有想过教会体制会出什么问题。直到我在加州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改变世界的家:迈向21世纪的教会新架构》一书所提及的「家教会」才让我豁然开朗,每一篇的内容都深深吸引了我,感受到圣灵在我内心的感动。于是我买下几本送给教会牧者同工,盼望大家研读以寻求教会改变、突破之道。很可惜的是,那时候从神领受感动和负担去推动家教会的人甚少。当时我内心极度挣扎,在多次祷告、请教、探索与服事省思中,终于从神那里得到印证,于是我毅然脱离传统教会的模式,决心将家教会的模式加以实践。

感谢神的带领和启示,从2004年至今为止,有很多牧者、传道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给予我直接与间接的帮助,再加上代祷、鼓励、建议和祝福,让史德顿岛家教会从无到有,茁壮成长。我亦感谢家教会所有家人(弟兄姊妹),因着他们的参与使我更加确信家教会是可以在北美大力推行的教会新模式。

虽然家教会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新教会模式,但杨医师从圣经与历史角度,引经据典所表明家教会绝不是新鲜的「外来品」。他澄清:新约圣经时代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信徒都是在家中聚会,那时候家教会是基督徒唯一的教会模式;西方国家的第一个教会是开始于马其顿腓立比的吕底亚家中,它就是一个家教会。因此杨医师表示,兴起家教会其实就是为回归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


误解一:家教会是新鲜的外来品?
事实:家教会是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

杨:在基督教历史上,第一个礼拜堂始于第三世纪,即主后325年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命令下于亚历山大建造完成的。其实,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罗马帝国一直把基督教视为「非法的宗教」,更不准教会拥有自己的财产。因此,新约圣经时代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信徒都在家庭聚会(参考罗165;林前1619;门2),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将教会专业化为止。君士坦丁大帝建教堂的用意是想让教堂聚会来取代信徒的家庭聚会。

对于西方教会来讲,家教会是它们的鼻祖,因为西方国家的第一个教会是开始于马其顿腓立比的吕底亚家中,它就是一个家教会。另外,所有西方国家近代的植堂运动在早期几乎都曾经过家教会的阶段。而且近几年来,西方国家有不少家教会的运动兴起。

误解二:教会=礼拜堂?
事实:教会≠礼拜堂

杨:因此从历史的教训我们可以明白教会不一定需要礼拜堂,反之,有礼拜堂聚会不一定就是教会。所以,并不是只有去到教会建筑物的地点聚会才算是上教会。最重要的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愿意奉主的名聚在一起,随时随地在生活中敬拜神,在生活中把福音传开。所以我认为,基督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连串的宗教聚会。同理,教会的本质并不是一连串由神职人员带领、在宗教场所中进行缅怀基督的聚会,而是一群基督的追随者,组成具有生命力的属灵家庭,活出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家教会所要突破并回归初代教会的重要观念。

正如前面所罗列的那样,传统教会模式的种种弊端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教会如何突破、改变一直是爱主、有心服事的弟兄姊妹所关注、思考的问题,不少弟兄姊妹在祷告中寻求神给予解答。多年来,杨彰兴医师就是这群弟兄姊妹中的一位,不过与他们不同的是,在圣灵的引导下,杨医师先迈出突破的一步,因为他从神那里得到了答案——家教会。总的来讲,相比传统教会,家教会的模式执行起来非常精简容易,甚至任何信徒都能做;它不需耗费资源,达到了零开销,亦没有资格与门坎的限制。

传统教会:以聚会节目为中心,让人群进入教会
家教会:教会变成「家」,让教会进入人群

杨:一般来讲,传统教会是以聚会节目为中心,各种敬拜过程都绕这个中心。但其实这样的结构基本上对新来的人是不大友善的,他们会感觉自己在「破坏聚会秩序」。虽然教会针对他们配有「福音跟进计划」,但成功率并不显著。相反地,家教会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人来到家教会时,他们会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受到欢迎,因为家教会有的是家长和家人,让人倍感家庭的亲切和温馨。

我认为教会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聚会地点与时间都应更有弹性,而以家庭为核心概念的家教会更容易让新来的人看到何为教会的生活方式。就以史德顿岛家教会的聚会为例,我们的聚会是轮流在不同的家庭举行,开放的不仅是家庭,更是整个生活方式,这样真切的生活见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个人。而且担任家长的人完全出于自愿,并非靠投票决定。重要的是担任家长的弟兄或姊妹是有心把家***给神使用,使家成为神的祭坛。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不会遇到无心或过于忙碌而在服事上从终身职打退堂鼓。

每次家教会的聚会,我们把开始时间一般定在周间晚上7点半至8点,早来的人可以参与15分钟会前祷告。之后就进行爱宴。「爱宴交流」是家教会的特色之一,千万不要轻看「用饭」,因为用饭时间最轻松,有助于大家敞开心,交流生活近况,拉近彼此关系;也可借着爱宴时间分享见证以及代祷请求等。

对于一般的传统教会而言,准备饭食是不轻的工作,除了要收集「自由***」,还要专门安排人准备饭食。但家教会对此问题处理得比较「自然」:每个家庭都会提前准备一道菜,即一家一菜,主人只是负责提供白饭和茶水,这样大家下班后可直接来共进晚宴,不必花时间回家吃饭。结果不仅节省金钱,又减轻服事的重担。

传统教会由于人数众多,弟兄姊妹互通较少,甚至走出教会再见面也彼此不认识,而一些新成员因人多受冷落而逐渐流失。相比之下,我们则不会发生这样的憾事。因为家教会所独有的家庭归属感吸引每位成员发自内心地不断再来,弥补传统教会在这方面的遗憾。比如家教会从吃饭到信息讨论,大家都能尽情分享、在爱里交流;同时,我们在信仰方面非常「透明化」,不会隐藏自己的软弱和过犯,大家可以在爱里彼此扶持、互相帮助。我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位在传统教会服事十多年的弟兄,多年戒不掉烟瘾。后来跟着妻子来到家教会,在弟兄姊妹支持代祷下,终于说出心中的重担。结果,这位弟兄受到鼓励,决定完全不藉助尼古丁贴剂或药物,单单倚靠神来戒烟,只要一有烟瘾就立刻祷告,目前已超过三年都没有碰烟,而他能突破心防、勇敢面对自己的软弱,正是家教会敞开、温暖与爱的环境所致。

传统教会:20%的同工服事80%的会众,服事疲于奔命
家教会:80%的人服事20%的人,服事轻省快乐

杨:一般而言,大部分参加传统教会的人是属于会众的角色,即20%的牧者同工、信徒辛苦地做所有的工作,而80%的信徒只是被动地参与,这样一来,太多服事的担子压在少数人身上而让他们疲于奔命,较难享受到服事的喜乐。

相比之下,家教会的模式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从一个家教会建立开始,每位弟兄姊妹都被鼓励参与服事,在服事中学习、成长。结果是家教会80%的人服事
20
%的人,每个人承担的服事压力不大。当参与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易感受到服事的快乐,结果让教会整体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家教会的服事和带领工作非常简单易学,刚来的基督徒参加几次就可以服事了。所以家教会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服事。
传统教会:神职人员+平信徒
家教会:人人皆祭司

杨:「人人皆祭司」是家教会一大特色,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正如我前面所讲,家教会给每位弟兄姊妹提供操练服事的机会,让大家在服事中学习、在服事中成长。由于家教会操作简单、易学,所以我们尽量鼓励参加过几次以后的弟兄姊妹带领聚会中的各项服事,让每位信徒都成为神的祭司。

虽然很多传统教会亦提倡「人人皆祭司」的理念,但限于体系的原因而难以实现。所以现实情况是,传统教会是一个(或一些)专业的神职人员负责喂养被动的属灵消费者——平信徒。而平信徒们也安于现状,他们把教会牧养、各样事工以及传福音的工作统统交给牧者同工去做,认为那些都是牧者们的「责任」,结果导致少数牧者同工服事到崩溃的情形。

传统教会:仪式繁冗
家教会:操作简便,自由灵活

杨:家教会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简易」,省去不少繁冗的仪式。与传统教会不同的是,家教会的崇拜程序提前几天以电邮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家教会的弟兄姊妹,这样可事先准备个人服事的项目和预备信息分享的内容。

其实敬拜就是为了经历神的同在,信徒以心灵、诚实的心来见主。所以家教会的敬拜不限于特定乐器、形式或技巧,即便开放场地的家庭没有乐器可伴奏,甚至没有懂圣乐的同工也无妨。大家翻开诗歌本独唱、齐唱或点唱,或站或坐皆可。而且在唱诗中弟兄姊妹可跟着感动而自由祷告或分享,之后大家接着再唱。整个敬拜形式灵活多样,为的是点燃敬拜的火热气氛。重要的是我们在敬拜中体验神的同在,完全释放地与神亲近。

传统教会:信息教导方式静态、单向
家教会:信息分享方式多元、互动

杨:传统教会的信息时间往往是牧者单向、静态的方式把信息灌输给会众。其实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单向、静态的教导方式的效率比较低下,弟兄姊妹隔一段时间甚至在走出教会大门时就把信息的大部分内容给忘掉了。

家教会则打破传统,无人再唱独角戏,而是在信息的时间加入彼此分享、讨论、问答与自我反省是否落实神的教导等元素。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让人很好消化听过的信息,还能帮助人成为「听了道就去行的人」。另外,我们探讨的内容不再拘泥于圣经,而是把事先选定的优秀属灵书籍拿来一起分享、学习。我深信,家教会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更切合弟兄姊妹生命成长的需要,而且信仰上不会走偏。


传统教会:等级制度鲜明
家教会:独具一格的家长制度

杨:家教会不像传统教会有鲜明的等级制度,所以就技术层面而言,家教会没有牧师、主教、长执等教会领袖。但这不是说家教会一盘散沙没有带领者。家教会有独具一格的家长制度,家长夫妻搭配是家教会的带领者,但就其本质来讲,家长也是普通的家教会成员,他们只是担任属灵的父亲(母亲)角色。

要讲明的是,家长有别于传统教会的牧者同工,家长可能信主较久,拥有成熟的基督徒生命,经历人生的各样试炼,一般谦卑、可靠的父亲、母亲就可以胜任家长职分。所以,家长不一定是具有讲台魅力或是学识渊博的教师,更不是非要从神学院毕业才能担任。所以这样的「家长」是很容易找到,而且也不难培养,无需耗费时间去神学院装备。

那么家长是如何产生的呢?以我所在的史德顿岛家教会为例,担任家长的人完全是出于神的感动、自愿,并非靠选举投票来决定。所以,弟兄姊妹若有感动出来服事神、愿意开放家庭就可担任家长。家长是终身制,但仍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比如家长有意属灵的安息,就可以暂停服事;或者中途因有事外出需要请假,就可以安排「家人」到其它开放的家教会,大家互相支持,不会让聚会因家长的问题而停顿。

家长是以父母之心来爱护弟兄姊妹,而非靠权柄来强制命令大家。对于一些事情,倘若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会带着尊敬彼此的心交换意见,如果这样做还是意见不统一、看法不一致,那么能够为结果负责的人将做最终的决定,以避免无休止的争论。无论决定如何,大家都要顺服。虽然顺服是很难的功课,但我们也要谦卑地去学习。而且要顺服的不是个人的决定,而是异像的完成。

家长真的不需要上神学院吗?服事神必须具备神学学位的资格吗?

记:说到这里,我相信很多读者朋友和我有同样的疑问,那就是家长真的不需要上神学院吗?家教会刚开始之际,家长还可以比较容易带领。然而,待家教会迅速增长,如何装备更多合格的家长来适应家教会增长的需求?
杨:首先家教会的领袖养成观不是主张家教会的人自己创作出来的,而是源自耶稣基督的榜样,这一点非常重要。耶稣呼召门徒说:「来跟从我。」这句话就是说基督徒要效法耶稣的榜样,在生活中向主学习,这就是耶稣教导门徒的方式。我们认真读圣经就可知道耶稣从来没有给像今天的神学院那样长期、系统地培训学生,而是引导门徒跟从祂的生活,让门徒边看边学。所以,耶稣不是偏重学问教导,乃是看重门徒跟着祂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做个好门徒。因此,家教会注重弟兄姊妹要直接从服事中实地操练信仰。其实,我们可以把看此问题的眼光放的更大,除了信仰,很多学科、技术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单靠理论是无法学会的。就像我的医师行业,还有游泳、开车,需要多操练才能彻底掌握那个本领。信仰也是如此,传福音、祷告、带领敬拜或诗歌赞美都不需什么深奥的理论,也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只要效仿做几次就能学会。

其次,服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因为福音本身就很简单。家教会的服事操练对一般传福音已绰绰有余。事实表明,好牧者不一定是高学历,也不一定非要受过神学训练不可;反之,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是好牧者。家教会的学习方式很多元,有心当家长的人不用刻意到神学院去修课,可以直接在服事中学习,就如初代教会的信徒一样。这样做是最简单、最省时、最经济的装备方法,要比直接去神学院受装备更实用。

再次,一些神学院也需要反省和改变的地方。现实情况不容置否,不少传道人在神学院毕业后就被派到教会去了,他们只学到了概念,头脑充满了知识,但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从而导致这些神国工人不合教会所用。我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信徒先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带职事奉一段时间后,若觉得有需要可再进修神学装备。我从医多年对此深有体会,亲身经历过病痛、体恤病人之苦,有助于懂得如何当更好的医师,才了解病人最需要什么帮助。实际上,现今的医学院也意识到,过去七年医学专业知识的灌输不是训练杰出医师最有效的方式。最新的医学教育,是让医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就参与实习,从临床实习中,往往学得更扎实。同理,神学生有社会上的历练,才能真正体会民间疾苦;否则,给予弟兄姊妹的咨询和建议将脱离现实。虽然,每个读神学院的人都有心服事神,但要破除「服事神必须具备神学学位的资格」的迷思,因为流于知识的传授,很容易忽略生命的更新和榜样。

另外我觉得神学生、传道人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话可以在牧养上更加独立自主。北美不少华人教会的一些牧师、传道成了教会的「雇工」,***多的信徒成了说话更有份量的「雇主」,牧师、传道在牧会时要看「雇主」的脸色行事,不敢得罪他们。这样的教会怎能把真道传开?牧师不能为了拿到稳定的薪水而这样委曲求全,因为牧师不是职业。最理想的情况是,牧者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可以负责自己的财政,不必依赖教会固定的经济支持,完全凭信心仰望神的供应,这样才能完全委身于神的服事,做好神仆的本职工作。

记:我现在理解您的想法了。但这样一来,家教会不就是在减少传道人的服事空间,让很多全职事奉者面临「失业」的危机吗?
杨:恰恰相反!家教会不但不会减少全职传道人的服事空间,反而为他们开拓更多的服事机会;另外,家教会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教会,以国度观念和大家都是一家人的观念,传统教会可以和家教会并同发展,所以也不存在让全职传道人失业的情况。事实上,我当年并非要独立开创家教会,而是努力尝试在自己的传统教会内开展家教会,因为家教会可以促进传统教会的复兴,但有个前提条件:在传统教会内运行家教会模式需要得到所有同工的支持。这个问题我可以稍后再谈。

我先前提及家教会可以由普通弟兄姊妹来带领服事,服事者也不一定要受神学装备,这好像容易让人误以为家教会不需要牧师、传道人,也抢占他们的服事空间。但其实这些想法是多虑的,因为世界各地都很缺乏神国的工人、服事的需求太大;另外,家教会倍增速度快,可以为传道人提供更多服事的空间。现有的牧师、传道人不妨支持当地的家教会,成为家教会的顾问,以协助家教会的成长。虽然家教会强调没有专任的牧师和传道人,但他们可担任家教会顾问的角色,以达到彼此联盟的作用。待家教会有需要时,牧师或传道人可以协助教导圣经、参与探访、到处福音布道等。

之后我会谈家教会与传统教会的并行发展。其实,参加传统教会的弟兄姊妹可以再开展家教会,两者都不会冲突、耽误;倘若传统教会有开拓家教会的心胸势必促进教会的复兴。这样一来,教会牧师、传道人怎么可能会因此失业呢?

国内外有几位牧者和传道人非常喜欢来史德顿岛家教会,他们都很认同家教会的理念。但方式并不像传统教会那样单纯由这些神职人员释经讲道并主导整个聚会。而是一起参与家教会的敬拜、祷告、信息分享等。当这些牧者面临经济上的需要时,家教会的弟兄姊妹就会凭感动和信心***支持,而不是提供他们固定薪水。

传统教会:过于强调「我的」教会
家教会:一家人、国度观

杨:「一家人」、「国度观」是家教会另一鲜明的特色。相比之下,一些传统教会因缺乏国度观的观念而无法走上彼此合作、联合传福音的道路。比如一些传统教会因对人数的盲目追求而不满被其它教会「偷羊」、「抢羊」,并为「失去」的弟兄姊妹而难过。

说实话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家教会却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因弟兄姊妹转去其它教会而难过,只要我们拥有「国度观」的胸襟,「一家人」的观念,

曾有一些家教会的弟兄姊妹问我可否去其它传统教会敬拜?我说当然可以啊!而且还鼓励他们那样做。为什么不可以呢?弟兄姊妹不是专属某家教会的,而是属于整个神的国度的。无论他们去哪里,只要仍留在神的教会就可以了,所以没有什么不满和难过的。此外,虽然家教会本身不收***,但我还是提醒在传统教会聚会的弟兄姊妹不要忘记做好基督徒***的本分。感谢神,绝大多数的家教会弟兄姊妹都很委身,因为他们发现还是家教会最适合他们生命的成长。


每个家教会都对人数给予限制,毕竟一般家庭最多容纳的人数有限,人数太多就开始变得不自然,影响聚会质量,从而失去它原有的吸引力。所以,当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长的带领和培训下,一个新的家教会可以分出去,开始自己的聚会。这种模式简单易学,有心服事、传福音的人参加几次后,也可以展开家教会。这样一分二、二分四的增殖下去,所以家教会增殖比较快。因此,原来一家人的弟兄姊妹不得不忍痛分开另组家教会,但家教会非常强调「一家人」的观念。因此无论在哪里,弟兄姊妹都彼此联络,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有时,家教会成员因一些特别原因不能赶上自己家教会的聚会,那他们会选择去其它家教会的聚会,因为每个家教会聚会的时间和地点都相当有弹性,一家人的观念让身处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的心连接在一起,彼此更加亲近。

传统教会:行政会议拖沓冗长,耗费太多心力在次要事务上
家教会:办事效率高,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杨:传统教会由于体系原因,很多工作都要经过排期拿到长执会讨论,而且讨论冗长,长期下来服事者的时间、心力上耗费太多在次要事务上,反倒离传福音的大使命渐行渐远;而且办事效率也比较低。相比之下,家教会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每个家教会人数均在10人上下,决策过程迅速也带动了福音事工执行的效率,发挥弟兄姊妹服事的热情。举例来说,一位担任家长的弟兄姊妹可在电话中分享有负担去探访敬老院、医院病患等,结果在短时间内,大家立刻召齐有相同感动的人,准备行动。

所以家教会几乎不必开同工会等行政会议层层批示,而是全力投入福音与爱心服务的工作,办事效率更高,把力量真正用在有需要的地方。我们可以透过每一、两个月只限家长参与的家长联合敬拜来进行各家现况交流,观摩学习。

传统教会:行政开销巨大
家教会:***自由、零开销,把金钱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

杨:传统教会的植堂与宣教运动都有一个明显的限制因素——金钱。他们需要大量金钱才能拓展事工。比如购买一块土地,租用或建造一座特别的建筑物,并且支付神职人员的薪金,还要准备合适的牧师馆。此外,还需要金钱购买座椅、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对于一般的传统教会而言,85%至95%的***收入用在这些方面,所剩下的金钱不足以支持宣教。

相比下,家教会则没有这种问题,家教会不用花什么钱,可以说是零开销。家教会的聚会在家庭,所以无需购买或租用礼拜堂;家教会不需要全职事奉人员,所以也不用支付固定薪金。所以家教会不存在教会租金、维修、建堂,同工支薪等问题,而且***方式也更加自由。

再以史德顿岛家教会为例,为了避免快速增殖后金钱流向的纷争,同时减少家长管理金钱的负担,史德顿岛家教会本身不收***,也从不开设自己的银行账户。算起来,家教会弟兄姊妹的***95%都是***到家教会之外的。至于家教会本身的开销,主要是用来支持联合福音聚会上,比如在感恩节、圣诞节等大型节庆上,我们会在酒店举行福音餐会,为了减轻一些人特别是福音朋友的负担,我们会低价出售餐券,然后家长们凭感动***来弥补餐会余下所需的费用。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有限的金钱帮助更多需要支持的地方,如宣教组织、福音机构以及小区慈善与福利机构等。

传统教会:聚会时间和地点比较固定
家教会:聚会时间和地点更有弹性

杨:家教会的存在目的是为了随时随地、更自由地去敬拜神。所以,相比传统教会,家教会的聚会时间和地点更有弹性。比如家教会弟兄姊妹可根据彼此工作需要及行程安排决定每周聚会时间。个人若要临时加班,也可换到不同时间举行的家教会。喜欢聚会或有心传福音的基督徒可参加两、三个家教会,相当有弹性。家教会富有弹性的聚会时间对于那些周日必须守在工作岗位的基督徒来讲非常有帮助,否则在传统教会的固定聚会模式下,他们无法去敬拜神。

此外,家教会在聚会地点安排方面也非常灵活。除了家庭,家教会还可选在办公室、酒店、购物中心、咖啡厅聚会。比如,我们有一个家教会选定每周一上午十点在大型购物中心的美食广场聚会,几对退休夫妻相约健行,再一起享用茶点并聚会敬拜神。

除了每周定期的聚会,家教会还可以联合起来在感恩节、圣诞节等大型节庆举办大型福音聚会,邀请未信主的亲友参加。联合敬拜人数可大可小,大的话就去酒店,可见家教会的服事方式相当多元化。

探讨:是否可以打破唯有星期天才能敬拜神的传统?

记:您讲过家教会是可以随时随地敬拜神,这不就是要打破基督徒唯有星期天才能敬拜神的传统模式吗?
杨:对!我认为基督徒唯有星期天才可以敬拜的传统观念是要改变的。因为重要的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愿奉主的名聚在一起,随时随地在生活中敬拜,在生活中传福音,也就是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都可以敬拜主,时时刻刻与主连接,这正是家教会所要突破并回归初代教会的重要观念。并不是只有星期天到教堂聚会才算是敬拜。事实上,我有意避免家教会在星期天聚会,而把聚会尽量安排在周间。

记:既然如此,家教会在星期天做什么?
杨:问得好!我之所以避开在星期天聚会就是为了让家教会深入小区做好传福音和见证的工作。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听。有一次我回台湾去见一位在教会的朋友,在搭出租车的时候发现司机竟然不知道教会是什么!其实我要去的教堂很大,就屹立在主干道旁,司机说每次开车路过只看到有一个十字架的建筑却不知那是用来做什么的。我听后受到很大的刺激!这说明了什么?教会、基督徒与小区严重脱离,两者的鸿沟愈来愈深。

此外,我还发现一些人信主后就逐渐失去与过去未信主的朋友的联系,而且也不再结交新的非基督徒朋友。后来我才知道主要的原因。原来,人们平时忙着工作,只有星期天才有时间聚集,所以那些朋友大都把聚会安排在星期天,可是星期天基督徒要去教会礼拜,两者聚会的时间发生撞车,虔诚的基督徒只有推掉朋友的聚会,久而久之以前的朋友就不再打电话给他们,关系逐渐疏远。其实,基督徒参加朋友的聚会是向他们传福音的大好机会,毕竟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要比直接在大街上给陌生人发福音单张的效果好,可是基督徒因着要保守主日崇拜的传统而错失传福音的好时机。所以,我认为唯有星期天去教会敬拜的传统反倒成为传福音的障碍。基督徒不能以星期天去教会做礼拜为借口而在传福音上懒惰。

你看,像商店、饭店等服务性行业在周末、节假日不会关门,而是照常营业?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周间忙于工作无暇消费,只有星期天或节假日的时间才出去购物、下馆子,对那些商家来讲,星期天、节假日是赚钱最好的机会,因此他们绝对不会在星期天关门!基督徒的大使命是什么?传福音给万民。可对基督徒来讲,星期天是传福音的最好时机,因为只有星期天大部分的民众才会有时间探亲访友、走进小区。所以,现今唯有星期天去敬拜的观念是束缚基督徒传福音的机会。

在我来看,星期天去教会敬拜不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传统是要改变的。我在读「路加福音」十三、十四章有关耶稣在安息日治病救人反遭犹太人批评的故事时有一些属灵上的看见。安息日不可工作是犹太人的律法传统,但耶稣偏打破该传统,在安息日治病救人。对于犹太人的指责,耶稣说什么呢?「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旦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捆绑吗?」(路1316)。耶稣是安息日的主,对于今天的教会和基督徒来讲是一个提醒,我们在坚守星期天敬拜神的传统的同时,是否错失抢救灵魂的大好良机?是否也和当年的犹太人一样,对在「安息日」拯救灵魂的人给予批评指责?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我们家教会一般都在周间聚会,所以很多在星期天举行的小区活动我们都能参加,比如防癌健行。这样做不仅消除一般人认为基督徒是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的误解,同时也增加福音的触角,为主做好生命见证,把福音传给小区大众。

传统教会:增长缓慢
家教会:增殖快,成倍增长

杨:教会增长是很多基督徒关心的问题。我以前曾看到一份调查资料:美国过去十五年在福音事工上花费5000亿美金,然而对照人口成长的比例发现教会人数几乎没有增长。华人教会也是类似的情况,虽然建堂不断,教会数目增加,但固定到教会的人数却没有什么明显改变。我当时想5000亿美金是多大的数目啊,虽然教会花钱的数目犹如天文数字,但没有收到理想的传福音果效,真是让人心痛万分。这也更加促使我对教会模式进行检讨,为何花了那么多的钱,教会仍没有兴旺、进步呢?我们是不是都该好好检讨一下呢?

相对于传统教会「加法式」的线性增长模式,具有「乘法式」倍增结构的家教会具有更强大的成长潜能,其增长和发展速度远超传统教会。可以说家教会是促教会成长的金钥匙。一般家庭空间最多容纳812个人,史德顿岛家教会的做法是每超过14人,就分殖成两个家教会,然后继续邀未信的亲友来。从2004年至今,史德顿岛家教会已增殖为四个,其中第五个以英文交流为主的家教会正积极筹备中。

传统教会怕聚会人数少,我们则完全相反——家教会就怕人多。如果聚会人数变多就开始变得不自然,很难充分建立关系,彼此的沟通也减少,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吸引力。所以,即便家教会成员感情非常亲近,可一旦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长的带领和培训下,一个新的教会就必须分出去,开始自己的聚会。由于家教会平时注重服事上的操练,足以帮助每个人独当一面,所以分殖时自然有合适的人选出任家长。由于家教会模式简单易学,有心传福音的人参加几次后,也可以开展家教会,这样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倍增下去……这就是家教会「不怕人少,就怕人多」的原因。由于家教会有增殖快、人人皆祭司等优点,使得家教会不仅人数增长快,又不会使牧养的质量打折扣。因此我鼓励弟兄姊妹把家教会的模式传出去,一生至少建立一个家教会。

记:家教会与细胞小组教会有何不同?
杨:我了解到不少的小组教会运动在观念和功能上都很接近家教会,但两者还是有一些关键性的差别。首先从结构上看,小组教会的结构呈金字塔状,有等级制度之分,其中主任牧师在最顶端,接下来是副牧师、区牧,最下一层是小组长和副小组长,其服事是由上而下授权赋予。而家教会则是扁平结构,各种工作不是由某个等级制度内的人来执行,而是分别交给拥有某项恩膏的人。他们之间是互相扶持、彼此顺服的属灵同伴。其实在新约圣经里,教会中的成员丝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大家都是一样平等:没有哪个人比别人更重要(林前122125),每个人在基督的身体里都有他的功用,服事不是由上而下授权赋予,而是基于爱心,以谦卑的仆人心态接受。

其次从行政上看,每个细胞小组「隶属于」某教会的一部分,可谓是教会的「缩影」。而家教会是彼此独立的,每个家教会的本身就是一所「完完整整」的教会。

此外在节目安排上,小组教会往往有一套程序和固定的聚会模式供每个小组比照办理。而家教会却不是如此,其实家教会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程序。正如我在前面所讲的那样,家教会在节目安排上非常自主、多元、灵活,彼此分享生命、与主同在。

记:家教会是如何守圣餐礼的呢?
杨:我们每次聚会都守圣餐的,这是家教会的特点之一。正如圣餐是耶稣在最后一次逾越节晚餐的末了举行的,我们家教会也在每次聚会的爱宴结束后,立刻进行圣餐仪式,由当天带领的家长主持。因为圣餐的设立是遵行主的吩咐,其实起初敬拜的开始是为了要守圣餐,主耶稣吩咐说:「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2219;林前112325)所以圣餐是提醒会众记念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受死,激励大家更要活出主的样式,生命更新而变化。因此,基督徒要带着认罪悔改与感恩的心守圣餐,藉此与主的生命相连接。

记:家教会也为信徒举行洗礼吗?
杨:是的。家教会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结出福音的果子。感谢主,去年的复活节,我们就有为一名姊妹施洗。那位姊妹的孩子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为母亲祷告了十多年。母亲因为家教会的温馨与爱,聚会三次就在众弟兄姊妹的见证下,受洗归入主耶稣的名下。

也许有人不接受在家庭受洗,但是从新约圣经可知当年使徒保罗也是在家庭里受洗的。另外,对于洗礼,我们一向给予信徒自由,他们可以选择在家教会受洗,也可以到传统教会受洗。

记:倘若有家教会成员对守圣餐和洗礼有不同的看法的话怎么办?比如圣餐举行的频率以及洗礼的方式等。
杨:对于成员提出的异议,家教会往往给予尊重和自由。比如有的信徒不认为每次敬拜聚会都要守圣餐,而是坚持每月只守一次圣餐。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向他(她)表明我的看法与立场。其实,守圣餐极为重要,因为那是主耶稣亲自设立的,基督教第一个圣餐仪式就是耶稣在被卖的那晚亲自做的。守圣餐是记念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舍身流血,救赎我们的大爱。(路221920

使徒时代的信徒对主耶稣的死而复活,印象新鲜、历历在目,他们尚且非常重视这个聚会——天天擘饼记念主(徒24246),可见敬拜和圣餐紧密连接在一起。所以每次聚会守圣餐不单是履行耶稣的吩咐,也是继承初代教会的美好传统。既然如此,今日教会岂不更当注重守圣餐?

反观当今多所教会,几乎将之视为节目中的仪式,匆匆分饼、饮杯,还来不及「记念主」,爱筵已散,不仅聚会徒具形式,且缺少经历属灵的祝福,真是可惜。即使注重圣餐的教会,也常因不知道如何带领或参与这样的聚会,使聚会行礼如仪式,缺乏感力。

若是教会愿意照着圣经的教训和榜样,举行这样的聚会,信徒必然受益,教会因而蒙福。试想,每当众人如此清心而专一地记念主耶稣为我们舍身流血的大爱,怎么不令人动容?怎能不使人爱主?

倘若弟兄姊妹仍有异议,不愿接受我的建议,那我就让他们自行决定,但我一定会凭爱心说诚实话来表达我的看法和立场。

记:家教会是如何处理聚会时的儿童看顾的问题?
杨:以我的经验来看,家教会的弟兄姊妹会自发地帮助父母照看孩童,而非需有人动员或专门安排人手去照看,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在家教会「一家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我们都很自然地帮助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另外,家教会也可以花钱请外人照看孩童,这样一来,有孩子的弟兄姊妹可专心投入敬拜。雇人照看孩子的费用比较低廉,都是我们可以负担得起的,我觉得这点钱还是值得花的。

记:先前您有提及兴起家教会并非要取代传统教会,家教会可以和传统教会并行发展。那么,您能谈谈两者如何兼容、促进相互发展?是否有一些可供我们参考的成功模式?
杨:家教会与传统教会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并非说两者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有一些关于传统教会因发展家教会而达到教会增长的成功案例。就如我前面所讲,当年我最初打算在我的母教会做家教会的,可是同工并不认同家教会的理念所以计划最终搁浅。所以我认为,只要教会牧长同工有宽大的胸怀去开拓家教会,并且让家教会有自主发展的空间,那么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教会复兴指日可待。家教会推广增殖之后,因时间弹性、地点自由,适用于任何教派、教会文化等特点,值得传统教会尝试。

在纽约皇后区有一家西人传统教会因采用家教会发展模式而迎来复兴的,它算是一个成功案例。可惜的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哪所长期坚持推动家教会模式的传统华人教会,求神祝福广大为神国尽心竭力的牧者同工,在圣灵引导下决定是否采用这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希望很快看到全世界不仅是星期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一群人、一群爱主的人在传福音、在敬拜神,这是我美好的期盼。

总结
杨: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反思、探讨家教会的定义、架构与发展,但不要忘记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的教会,其所有聚会活动中最重要环节的是敬拜。因为敬拜使信徒与神连接在一起,透过敬拜神来改变我们的生命。可以说,神喜爱我们的敬拜,更喜爱我们和祂连接在一起。我想,要改变这世界,要从改变我们的家庭开始,要从改变我们自己做起。

[col
Nathanael
Nathanael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493
注册日期 : 09-10-26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三 八月 17, 2011 7:33 am

极其经典,非常阿们。
出于神的、符合圣经的总是最好的。
感谢主赐给杨弟兄如此的带领。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三 八月 17, 2011 7:38 am

家教会其实就相当于初期教会。
这是信仰形式上的归正,是彻底的归正。
回归圣经才是真正的归正。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三 八月 17, 2011 7:41 am

初期教会的聚会形式详见林前14:26~40。
特点与家教会的特点一样,就是一个字:活。
有生命的特点就是活的。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三 八月 17, 2011 7:55 am

主耶稣所设立的圣餐详见太26:26~30。
这是教会史上的第一次圣餐。
有今天的圣餐有些不同。
那是一个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
综合新旧约圣经记载可知,主耶稣和门徒的圣餐食物有无酵饼、葡萄酒、烤羊羔、苦菜和醋。
分量足够每个人都吃饱。
从林前11:21可知,初期教会中有人因不慎喝醉而受到批评。
可能大教堂建立以后,由于聚会人多,做不出那么大的饼,只好每人少吃点。
这样慢慢演变成今天每人只掰一一点点、只喝一点点的象征性擘饼。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timmy 周三 八月 17, 2011 3:15 pm

张但以理 写道:主耶稣所设立的圣餐详见太26:26~30。
这是教会史上的第一次圣餐。
有今天的圣餐有些不同。
那是一个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
综合新旧约圣经记载可知,主耶稣和门徒的圣餐食物有无酵饼、葡萄酒、烤羊羔、苦菜和醋。
分量足够每个人都吃饱。
从林前11:21可知,初期教会中有人因不慎喝醉而受到批评。
可能大教堂建立以后,由于聚会人多,做不出那么大的饼,只好每人少吃点。
这样慢慢演变成今天每人只掰一一点点、只喝一点点的象征性擘饼。

耶稣释放人来到上帝面前,享受祂的爱、祂的盟约关系。
宗教却又把人捆绑起来,藉着各种观念,你要怎样怎样作才能到上帝面前、才能享受和祂的关系.....
timmy
timmy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2517
注册日期 : 09-07-13

http://www.tudou.com/home/fish-cafe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Nathanael 周三 八月 17, 2011 3:29 pm

张但以理 写道:主耶稣所设立的圣餐详见太26:26~30。
这是教会史上的第一次圣餐。
有今天的圣餐有些不同。
那是一个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
综合新旧约圣经记载可知,主耶稣和门徒的圣餐食物有无酵饼、葡萄酒、烤羊羔、苦菜和醋。
分量足够每个人都吃饱。
从林前11:21可知,初期教会中有人因不慎喝醉而受到批评。
可能大教堂建立以后,由于聚会人多,做不出那么大的饼,只好每人少吃点。
这样慢慢演变成今天每人只掰一一点点、只喝一点点的象征性擘饼。
不对。擘饼(圣餐)的食物只有无酵饼和葡萄汁。至于烤羊羔等食物,是在擘饼聚会之前过逾越节时享用的食物。不要把两者搞混了。此聚会的目的不在乎吃喝(有没有吃饱吃好),只在乎纪念主耶稣。
Nathanael
Nathanael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493
注册日期 : 09-10-26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timmy 周三 八月 17, 2011 3:53 pm

Nathanael 写道:
张但以理 写道:主耶稣所设立的圣餐详见太26:26~30。
这是教会史上的第一次圣餐。
有今天的圣餐有些不同。
那是一个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
综合新旧约圣经记载可知,主耶稣和门徒的圣餐食物有无酵饼、葡萄酒、烤羊羔、苦菜和醋。
分量足够每个人都吃饱。
从林前11:21可知,初期教会中有人因不慎喝醉而受到批评。
可能大教堂建立以后,由于聚会人多,做不出那么大的饼,只好每人少吃点。
这样慢慢演变成今天每人只掰一一点点、只喝一点点的象征性擘饼。
不对。擘饼(圣餐)的食物只有无酵饼和葡萄汁。至于烤羊羔等食物,是在擘饼聚会之前过逾越节时享用的食物。不要把两者搞混了。此聚会的目的不在乎吃喝(有没有吃饱吃好),只在乎纪念主耶稣。

nathanael 有没有看过我 林前11章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9078289i71460724.html
timmy
timmy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2517
注册日期 : 09-07-13

http://www.tudou.com/home/fish-cafe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timmy 周三 八月 17, 2011 6:23 pm

一楼的文章,我刚才看完。文章很好!这位杨医师的心得也很好。

但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东西,基督徒的刊物不登,竟然被耶青的刊物登了。我是目瞪口呆的,大概基督徒连邪教都不如!
timmy
timmy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2517
注册日期 : 09-07-13

http://www.tudou.com/home/fish-cafe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四 八月 18, 2011 12:00 am

感谢主,弟兄说的对。在乎灵,不在乎仪文。罗2:29,约4:23、24。弟兄找到了基督信仰的真谛,并不懈地宣扬。感谢主。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四 八月 18, 2011 12:02 am

请问耶青是怎么回事?我第一次听说。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四 八月 18, 2011 12:21 am

杨弟兄看见的家教会虽好,但是要避免历史上几乎每一个被神大用的属灵伟人都失败的一件事,就是把神通过他们的手所建立的教会单独“联络”成一体,最后成为一个宗派。据我所知,似乎只有宋尚节弟兄在世的时候没有建立宗派。杨弟兄建立的五个家教会已经开始有点小苗头了。如果没有特别留意,顺其自然发展下去,必成宗派无疑。世界上的人有族谱、有家族,反映到属灵上就是宗派。在神的心意中,理想情况是全世界教会是一体的,没有小圈子的。小圈子就是宗派,就是分门别类。求主保守杨弟兄他们能胜过人的这个软弱。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张但以理 周四 八月 18, 2011 12:31 am

如果杨弟兄他们能看待、对待从家教会刚分出去的另一个家教会与看待、对待其他非家教会一样,这就是没有宗派观念的表现。全世界教会在他们眼中一视同仁、没有区别看待、对待,这就是基督看待、对待教会的方法,因为每个教会都是祂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主耶稣都一视同仁。我们要与主同心。

张但以理
红色基督徒
红色基督徒

帖子数 : 30
注册日期 : 09-12-31
地点 : 福州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timmy 周四 八月 18, 2011 2:39 am

张但以理 写道:请问耶青是怎么回事?我第一次听说。

见:http://fishcafe.forum.st/t116-topic#292
timmy
timmy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2517
注册日期 : 09-07-13

http://www.tudou.com/home/fish-cafe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林歌 周四 九月 01, 2011 2:42 pm

感觉基督教一团乱麻,现在每逢周日,去教堂做礼拜吧,总是厌烦台上的证道——听不进去,不去吧,心里空落落的——老觉得少点儿什么。

我经常去的这个教堂,有一回让大家提建议,我原本想建议他们把台上(填鸭式)证道的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唱诗——最终还是没提……

林歌
耶稣超爱的人!是个人!
耶稣超爱的人!是个人!

帖子数 : 824
注册日期 : 10-12-22

http://www.douban.com/people/4321984/

返回页首 向下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Empty 回复: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帖子 由 timmy 周四 九月 01, 2011 3:47 pm

林歌 写道:感觉基督教一团乱麻,现在每逢周日,去教堂做礼拜吧,总是厌烦台上的证道——听不进去,不去吧,心里空落落的——老觉得少点儿什么。

我经常去的这个教堂,有一回让大家提建议,我原本想建议他们把台上(填鸭式)证道的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唱诗——最终还是没提……

哈哈,你被福音书解放了,回不去了!

或者说,你被《棚屋》解放了,回不去了!
timmy
timmy
已验证的老门徒
已验证的老门徒

帖子数 : 2517
注册日期 : 09-07-13

http://www.tudou.com/home/fish-cafe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